初冬暖陽,美好不期而至。11月14日上午,以“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評’一體化體系建構”為主題的2024年莆田市中小學第二十場市級教學活動生物學科在莆田第五中學如期舉行?;顒又?,來自莆田五中的張玉葉老師和城廂區(qū)九華學校的連麗老師圍繞《細胞器之間的分工合作》的教學內容,分別展示了各自的教學設計和課堂風采。
環(huán)節(jié)一同課異構
張玉葉老師圍繞“細胞各成分結構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執(zhí)行細胞的各項生命活動”這一重要概念設置三個層層遞進的學習任務驅動學習。任務一:回顧舊知,初識細胞器的分工合作;任務二:科學探究,再識細胞器的分工合作;任務三:系統(tǒng)視角,深化認識細胞各結構的分工合作。 張老師將教材中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過程有關資料轉化為探究教學的情境,并以提出猜想-嚴謹求證-補充完善的思維軸組織教學,綜合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素養(yǎng)。在實驗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路徑時,進行了層層設問:(1)你選擇標記何種物質?選擇的理由是什么?(2)你選擇標記必需氨基酸還是非必需氨基酸?選擇的依據是什么?(3)你會如何進行實驗?通過步步追問,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深度學習,真正激活學生的思維,達成學習目標。關于生物膜系統(tǒng)這一部分內容,讓學生自學教材,并結合已學知識,從系統(tǒng)視角,分析生物膜系統(tǒng)各部分的聯系,又從進化角度分析各生物膜緊密聯系的原因,深化學生對本節(jié)課概念的理解。最后,從細胞器的分工合作類比聯想到自己,使學生意識到集體中每個人各司其職又相互配合的重要性,從而自覺發(fā)揮小我的力量。
連麗老師課堂以三個任務學習呈現本課內容,教學主線明顯,環(huán)節(jié)設計銜接自然,引導分析細致到位,充分體現學生課堂中的主體性,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團隊合作精神,運用歸納與概括、模型與建模的思維解決實際問題,具體表現在:任務一實驗探究——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教師通過類比推理、設置引導性問題等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從選材、方法、步驟、結果、結論和交流等環(huán)節(jié)完整地呈現探究流程。任務二模型建構——建構分泌蛋白合成和運輸的過程模型:在實驗探究的基礎上,以視頻和教材描述相結合,搭建支點引導學生自主建構。任務三歸納概括——細胞生物膜系統(tǒng)的組成與功能:通過上一個任務二的最后一個問題和補充資料承上啟下,引導學生以圖形和資料分析歸納生物膜系統(tǒng)的組成與功能,并通過“人工腎”、“血液透析膜”的介紹展示生物膜在醫(yī)學領域的應用,拓展學生知識面,關注社會問題。
環(huán)節(jié)二評課議課
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觀摩課后,莆田五中生物組組長林荔老師組織評課議課活動。市進修學院生物教研員卓飛龍老師、莆田第十二中副校長林順仁老師、福州格致中學鼓山校區(qū)副校長葉舒老師等參加了評課議課活動。在評課議課過程中,老師們各抒己見,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討論。老師們對兩節(jié)課的亮點和不足進行了細致地剖析和點評,共同探討如何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群策群力,以期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葉舒老師總結發(fā)言并強調生物課是理科課,課堂中應該把“理”說清楚講明白,課堂多提問,促進學生深度思考,從而讓學習真正發(fā)生。教師不能只注重細枝末節(jié)的記憶性知識,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才能與高考接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教學開放活動不僅為老師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教學風采的平臺,也為老師們提供了一個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的機會。同課異構和評課議課的有機結合,讓每位教師受益匪淺,教學能力和專業(yè)素養(yǎng)得到了顯著提升,從而為后續(xù)的教育教學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
撰稿:張玉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