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8日上午第二節(jié),劉海山老師在本校開展了一堂別開生面的高中物理創(chuàng)新課,課題為《牛頓第一定律》。這堂課旨在通過實驗和互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牛頓第一定律,并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劉老師,首先展示臺北101大廈懸掛一顆大球即風阻尼器圖片,引出討論力與運動的關系,利用圖片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其次,閱讀科學家曲折的探究過程:緩慢推桌面上的黑板擦,引出亞里士多德的運動觀,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的方法;猛地一下推黑板擦,引出伽利略的運動觀,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品質。重溫伽利略他的探究歷程:講述伽利略通過觀察推理若小球沿水平面滾動速度將不增不減。引導學生得出伽利略的猜想:沒有摩擦作用,物體將怎么運動,從單擺過渡到斜面,請學生一起回顧這個結論是怎么得出的?總結什么是理想實驗。評價伽利略的貢獻,體會理想實驗的魅力,培養(yǎng)學生邏輯推理的能力。
緊接著,總結笛卡爾的貢獻,培養(yǎng)學生閱讀總結歸納的能力。牛頓在伽利略、笛卡爾等人研究的基礎上,對運動和力的關系進行了全面的闡述,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定律后半句,并穿插中國古代對運動和力的理解,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定律前半句,具體從舉例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舉多個例子幫助學生建立真實的感受,與生活實際相合,有利于對知識點的理解。
通過比賽抽紙片和判斷麥片和米粒,具體感受慣性,通過兩個實驗,學生們直觀地感受到了物體在沒有外力作用下會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tài)。促使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感受探究和勞動的快樂,感受理想實驗的魅力。
最后,指導學生對本節(jié)課內容進行總結。引導學生體會了科學的探索,他的漫長,艱辛與曲折。
本設計從生活實例著手,引出對運動原因的思考,進而“還原 ”一段人類探索運動和力關系 的曲折歷史,并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和各種教學手段,在廣泛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基礎上,組織學生 展開對運動和力關系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層層探究,最后又讓學生帶著“ 問題 ”走出課堂,體 現(xiàn)“從生活走向物理,再從物理走向生活 ”的理念。在關心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又重視學生物理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學生們在這堂課中表現(xiàn)出了極高的熱情和參與度。他們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提出了許多獨特的觀點和想法。劉老師對學生們的表現(xiàn)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勵,并引導學生們將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們的實際應用能力。
這堂高中物理創(chuàng)新課不僅讓學生們深入理解了牛頓第一定律,更重要的是激發(fā)了學生們對科學的熱愛和探索精神。劉海山老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得到了學生們和聽課教師的一致好評,為高中物理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劉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們將在物理學習中取得更加優(yōu)異的成績。
撰稿:劉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