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
(第三篇第十章)
自主化策略
本章框架
活動化策略對應的是靜態(tài)化和惰性化。要讓學科知識和學生的思維活動起來,首先必須讓學生動起來,參與實踐、體驗、感悟的過程,旨在將知識轉化為素養(yǎng)。
第一節(jié) 自主化的意蘊
自主化就是要求學生以自主的方式進行學習,即自主學習,其本質是對學生學習潛能的信任和對學生獨立性的尊重。
一、自主學習的內涵和教學意蘊
(一)自主學習的內涵和特性
1.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動學習
學習的主動性是學生對學習的由衷喜愛,是發(fā)自內心的自動和自覺。主動性是自主學習的基本品質,在學生學習活動中表現為“我要學”。“我要學”源于學生對學習的一種內在需要,這種內在需要主要表現在學習興趣和學習責任兩個方面。
2.自主學習是一種獨立學習
獨立性是相對于依賴性而言的。從個體發(fā)展的角度來說,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從依賴走向獨立的過程。獨立性是主體性中最核心的特性。自主學習把學習建立在人的獨立性上,他主學習則把學習建立在人的依賴性上。如果說主動性表現為“我要學”,那么獨立性則表現為“我能學”。
3.自主學習是一種元認知監(jiān)控的學習
學生的學習行為在本質上是自主的、自控的。自主學習要求學生對為什么學習、能否學習、學習什么、如何學習等問題能產生自覺的意識和反應,它突出表現在學生的自我計劃、自我調整、自我指導、自我強化上。
(二)自主學習的教學意蘊和教學要求
自主學習的核心和基礎是學會閱讀和學會思考。這是教的著力點,是實現“少教多學”和“教為了不教”的關鍵,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教師必須根據學科性質、教材特點和學生基礎,切實有效地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學習。
二、自主學習與教師指導的關系
首先,從他主到自主、從依賴到獨立是一個“從教到學”的轉化過程。隨著學生學習能力由弱到強,教師的作用也發(fā)生與之相反的變化,最后學生完全自主獨立,教師的作用告終,這是轉化的條件和機制。其次,教學過程是學生自主建構和教師價值引領相統一的過程。就算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的引領仍然是必要的。
第二節(jié) 自主化的具體策略
一、自主化教學改革案例
(一)徐州市的“學講計劃”
江蘇省徐州市的“學講計劃”立足現實問題,用“學進去,講出來”這種最簡單、最質樸的表達方式概括了教育教學的本質,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做了獨特的根性的解讀。它抓住課堂,抓住教與學的方式的轉變,抓住師生關系和學生主體等核心問題,回歸到教學的本意。
(二)張學新的“對分課堂”
“對分課堂”是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提出的一種教學模式。在形式上,它把課堂時間一分為二,一半留給教師講授,一半留給學生討論。實質上,它是在講授和討論之間引入一個心理學的內化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吸收講授內容之后,有備而來地參與討論。對分課堂通過對內化和吸收過程的強調,實現了講授法和討論法的整合:講授是為了基于獨立思考的內化,而內化的成果則通過社會化學習在討論中得到展示、交流和完善,從而既保證了知識體系傳遞的效率,又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動性。
撰稿:李佳寶 陳欣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