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
(第二篇第3章)
擷英拾萃
本章框架
第三章基于立德樹人的教學/101
第一節(jié) 人是教學的對象和目的/101
第二節(jié) 知識的育人價值與精神意義/110
第三節(jié) 學科教學是立德樹人的主要途徑/116
第一節(jié) 人是教學的對象和目的
真正的教學是教人,而不是教書,學科教師不是教學科,而是用學科來教人,這是培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首先必須確立的教學觀念。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人成為人,如何摒棄功利化的教育教學,將教學作為“人”發(fā)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師要時時眼中有孩子,心中有目標,平衡好學生與教學的關系。
強調認識教學的對象,需要強調以下幾點:
一、人是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人的利益高于一切。教師在教學中,有責任引導和啟發(fā)學生做好自己的人生選擇,讓學生無論是在現(xiàn)在還是在將來,都過得有尊嚴、有意義、有幸福感。
二、了解兒童、研究兒童是教師的“第一專業(yè)”。研究兒童要從備課開始,研究兒童更要將心比心。
三、學生要成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關注的中心。課堂上要以學生為中心,需要教師高度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生的習狀態(tài)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評價。
1. 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
2. 學生的參與狀態(tài)
3. 學生的交往狀態(tài)
4. 學生的思維狀態(tài)
5. 學生的生成狀態(tài)
第二節(jié) 知識的育人價值與精神意義
知識不是為學科而存在的,也不是為認識世界而存在的,歸根到底是為人而存在的。挖掘知識的育人價值和精神意義,是教學從知識導向走向素養(yǎng)導向的基本前提。
一、知識的育人價值
知識是教育活動得以展開的一個“阿基米德點”,教育活動離不開知識。沒有了知識,教育活動便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實際上,知識是個體成長的精神食糧,它蘊涵著極其豐富的育人價值,是教育的個體性值得以實現(xiàn)的一個必要條件。這里強調的是知識之于教育活動的育人性、本體性價值,而它正是我們所要闡述的內容。
(一)知識具有育智價值,學習知識一方面有助于充實和豐富個體的知識體系,另一方面有助于促進個體的智力發(fā)展;它對個體的智力開發(fā)、智慧增長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知識具有育德價值
二、知識的精神意義
對于人的教而言,關鍵是選擇何種知識、以何種方式讓知識融入人的心靈,成為人性自身的一部分。知識不是傳統(tǒng)認識關系中主動與被動的關系,它是一種人與知識、生活的鏈接,是一種存在關系、意義關系的意義所在,它讓個體在生活體驗中建構知識體系,也從中提高認識發(fā)展能力,感受到生命的充實和滋養(yǎng),它不以占有為目的,而是個體精神成長為主旨,不斷激發(fā)個體拓寬視域,主動去探索、體驗和創(chuàng)造。
第三節(jié) 學科教學是立德樹人的主要途徑
從教學實踐的角度來講,我們要強調以下幾點。
第一,要充分挖據(jù)學科知識特有的道德教育資源,每一個學科都蘊藏有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教師要對學科教學內容中具有道德教育價值的素材進行挖掘,把德宇滲透融合在課程教與學的活動中。
第二,學科教學要進入學生的生活和行為。課堂教學要轉化為學生瀑外的成長行為,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并逐步變成他們的成長自覺。
第三、學科教學要進入學生的道德和心靈世界。
唯有進入學生情感、生命、靈魂深處的教學,才能內化為學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這樣,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也就成為人格健全與發(fā)展的過程。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將變得越來越有愛心,越來越有同情心,越來越有責任感,越來越有教養(yǎng)。
第四,要結合學科教學有機地進行價值引領。價值引領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不同學科中蘊含著具體豐富又不盡相同的價值內容及形態(tài),是學生建立價值觀、生觀、世界觀的基礎。
總之,任何學科的教學都不應僅僅為了獲得學科的若干知識、技能和能力,而應同時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生成和提升。學科教學要有文化意義、思維意義、價值意義,即人的意義。正如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指出:“中小學語文教育主夏度塔育學東對黃鑫、美的追求,對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與想象,對人類、自然、字事的類懷,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煥發(fā)出肉在與外在的激備、生力、堅強的不屈不撓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精神的探索、永遠不清是于部狀的批判與創(chuàng)造的欲求?!?/span>
撰稿:羅明灃 林嫻婷